一、专业概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成立的材料类特设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材料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和化学基础;以光伏电池材料与器件、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为主要方向,掌握新能源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测试分析方法与器件制备工艺;具备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与器件性能的基本能力。
专业现有材料物性探索与优化、太阳能电池物理与技术、光伏电池和光子能量转换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多个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的“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实验室”,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需求和学生科技创新需求。本专业与吉林、营口、南通、常州、东莞等地的新能源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专业教师大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16年专业创建,部分毕业生考入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其余学生多就业于北京、天津、江苏、云南、黑龙江等地的光伏、锂电池、水电等新能源类高新技术企业。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新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品德高尚、务实进取、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与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掌握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器件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专业基本技能,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三、专业特色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自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在办学实践中,明确办学定位、找准办学目标,科学合理规划专业建设,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具体如下。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行全程全员本科生导师制
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5%,适宜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的配备,采取师生双向选择与学院调配相结合的办法。导师指导周期一般为两年,直至学生毕业。导师全程个性化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实践技能训练、竞赛、创新思维培养等,直至就业或读研深造。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6年,育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2)依托学校能源领域学科优势,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依托学校在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着重发展新型储能电池物理与技术和光伏电池材料与器件方向,构建了一个既符合新工科要求又体现东北电力大学特色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为储能电池和光伏电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急需的新工科专业技术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在能源领域就业率达71.71%,凸显了人才培养特色。
3)注重实践育人,强化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实践基础操作能力、专业基本应用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创新创业能力4个层次。通过课内实验平台、校内实践平台、校企联合创新平台3个渠道达成。“4个层次3个渠道”的实践教育模式保障了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近三年,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40项,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篇,授权专利1项。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生产、研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学习背景可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深造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硕士研究生。